【研究生国奖】司静:厚积薄发
–记2013学年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得主司静
司静,女,汉族,中共党员,林学院森林保护学专业2012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白腐真菌对染料脱色的研究。在读期间主持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专项计划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3篇,被SCI检索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编专著1部。曾获优秀论文奖、优秀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学术创新奖、第八届“梁希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林学院学生学术论坛优秀报告一等奖等荣誉。最喜欢的格言是:勤奋是成功的基石。
厚积薄发
苏轼在《杂说送张琥》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意思就是说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便可大有作为。司静很信奉这句话,她认为,只有经过不断地努力,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鞭策自己,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才能使自己更加进步和强大。
早在大学本科时期,司静的成绩就很好,还担任了班级四年的团支书和学习委员,获得过内蒙古自治区级高校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和优秀毕业生等荣誉。2009年的夏天,司静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来到了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学专业,开始了她的研究生生活,没想到,这一读就是五年。五年里,她接触到了很多新鲜事物,自己也愈发成熟,愈发懂得要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最积极的态度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以一颗平常心和宽广的胸怀看待所有的结果,永不放弃,坚持不懈,厚积薄发,做最好的自己。
司静认为,研究生的主旋律依然是学习,但是有别于本科的学习,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讲究的是一种主动性及探究性。“课本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习和研究,需要经常阅读与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了解国内及国际上该研究方向所涉及知识的相关成就及动向。要勤于思考,借鉴前人的经验,勇于创新。此外,科研需要毅力,需要能沉下心来自始如一的耐力”。森林保护学是以试验数据为支撑的专业之一,需要长期的试验观察,实验室的日夜陪伴,这些都需要具有极大的毅力和耐力。司静几乎一周都在实验室里,看文献,做实验,脑海里总觉得有很多事情要做。研究生期间,司静的论文题目为《白腐真菌绒毛栓孔菌对偶氮染料刚果红脱色的研究》,这就需要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在实验室内独立设计完成大量试验,分析紫外、红外、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结果。此外,她还跟随导师赴云南、吉林长白山等地进行真菌资源调查、标本采集及菌种分离等工作,在真菌菌株的培养基制作、分离、纯化、培养及保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
在很多老师和同学眼中,司静是一个勤奋努力、踏实肯干、视野开阔的人。不仅因为她在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就保持着对学习和试验的热忱,同时也因为她对于怎样提高自己的能力有着独到的见解。她认为,“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我们需要积极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分享切磋。我们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了解各自领域内的经典与前沿知识,而在交流过程中,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许多看似不同学科内的研究的范式、思维的方式、关注的问题与假设的渊源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科内部以及学科之间的交流,校内与校外的合作,国内与国外的互动,这些对于拓宽研究视野、提升研究质量都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在过去的四年研究生生活中,司静利用合作项目的机会参加了国内外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并多次作为志愿者参加了多个国际会议和社会活动,提高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英语水平,使得自身的研究阅历及视野得以丰富和拓展。
宠辱不惊
司静是一个爱说爱笑、心境开朗的女生。她说,“我平时爱好十分广泛,喜欢绘画、看小说、唱歌等等,研究生面临着来自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多重压力,紧绷神经,情绪起伏波动大,因此需要培养些爱好来缓解和释放”。
“由于来自五湖四海,使得每个人的个性都各不相同,相处的时候难免产生不愉快和一些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做人,学会相处。在这我很庆幸有一群可以融洽相处的实验室成员及舍友,特别感谢他们在研究生路上的陪伴。”如此心态的为人处事方式,使得司静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此外,她还应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班级、党团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善于合作,乐于助人,勇于奉献,自入学起便获得了各项荣誉。但周围人的期许有时也会给司静带来压力,“在同学眼中比较优秀的人往往不得不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期待,并且不被允许松懈或失败,因此压力可能更大。”有时这种压力并不容易被周围同学理解,但也成为了鞭策她不断向前的动力。
“生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成败得失、时境顺逆,都是人生常态。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通常使我们面对逆境时悲观失意、患得患失。因此,我们要锻炼身处困境时坚韧的意志品质,将失败当作奋发向上的新起点。要用平常心看待一切结果,成功时不得意忘形,受挫时不灰心丧气,豁达大方,宠辱不惊” 。
对于未来,司静说:“我个人认为很多时候社会更需要一个综合性的人才,所以我希望能让自己懂得更多、接触的领域更广,这样能全面地培养自己,给自己一个挑战,厚积薄发,继续努力!”
【研究生国奖】张璐:细节决定成败
——记2013年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得主张璐
张璐,23岁,中共党员,湖南张家界人,林学院森林保护2012级研究生,主要从事森林昆虫学方面的研究。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源论文一篇。
细节决定成败
张璐研究的领域是昆虫的感器,正如这些细微的、精巧的感器决定了昆虫的嗅觉味觉触觉一样,他认为每一次试验,每一个研究,每一篇文章,往往是每一个细节,决定了它们的质量,往往是这些众多的细节的拼凑,决定了最后的成败。
研究生入学一开始,学习这个领域的知识只能从阅读中文文献开始,后来逐步转入英文文献的阅读,他发现,许多内容相似的研究,有的发表在了国内期刊上,有的则发表在了SCI收录的期刊上。而区别这两类文章的点,在于发表的英文文章中对于感器准确的描述,数量精确的统计,图片精细的处理以及最后深入的讨论上。
这些看似不大的区别,其实包含的是研究者背后相对应的庞大的工作量,而正是这些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工作,决定了这篇文章的品质,保证了它能够顺利地发表。而再结合他自己的实验,回想《沙蒿金叶甲头部感器的研究》这篇论文的发表过程中,他发现正是因为他对叶甲科这种成虫具有大量取食习性的昆虫的相关附肢下颚须和下唇须的系统研究,以及自己对触角感器上各感器数量的精细的统计以及细致入微的图片处理,最终得到了编辑的认可。这篇文章发表在了《显微镜研究与技术》(Microscopy Research and Technique)上。
科研的乐趣:感激我们被给予的每一次机会
张璐喜欢科研,对于他所研究的领域,他充满了探究的渴望。他的第二篇文章就是他从虫害木段养出小线角木蠹蛾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兴趣点的拓展。当时养殖的过程中,很多天敌姬蜂被发现,这些姬蜂在树皮外表找到树皮,木质部中小线角木蠹蛾幼虫进行寄生的机制让他充满了好奇,因此他利用自己熟悉的扫描电镜方法对这种姬蜂触角、产卵器和足上的感器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总结了姬蜂远距离找寻寄主,树皮外表的震动探测以及产卵器插入后的目标识别的机制,最终撰写成论文并投稿于《亚太昆虫学期刊》(Journal of Asia-Pacific Entomology),现正在审稿。
不仅如此,他还积极的帮助师兄师姐进行外业及内业的实验,今年5月份,他与师姐一起解析了北京周边地区天牛危害的柳树,进行了天牛及其重要天敌花绒寄甲以及其他自然天敌的生态位调查,在解析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
“但是科研是一件艰苦的事情,有时候听别人的经历觉得别人的研究肯定会有意思,自己的却总是枯燥无味,其实并不然,每个科研的过程必然都伴随有艰苦,而当艰苦来袭时,我们要做的,是苦中作乐,保持乐观的心态总是很好的。”张璐如是说。他也经常出外业,他说有一次在内蒙古的山头上顶着狂风和黄沙漫天,扎着一裤子的沙棘刺,在冻土上挖了一上午沙棘木蠹蛾,后来坐上回呼和浩特的汽车,享受着空调和舒适的座位,才突然觉得其实很美好,往往科研的痛苦来自自己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的不满,其实我们应该更多的是感激我们被给予的每一次机会。
把握现在
把握现在的每一天,把握每一天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这是张璐从导师那里学到的最让他感受深刻的一个道理。
刚开始写论文的时候,由于是刚起步,他对于自己的文章有着怀疑,SCI对他来说,还是不可触及的事情。但是在导师的鼓励下,怀着忐忑的心情上传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结果文章得到了编辑的认可,修改了一次后就被杂志顺利接收。
当别人问他,听说你文章被接收啦。他总是腼腆的说是因为自己的运气好。可是内心深处,他其实并不这么认为,他并不觉得世界上所谓的运气能改变多少东西,当然这也不代表他觉得自己文章有多么优秀,他觉得所有他做的只是去争取了一个好的机会,然后顺利的成功了。而很多其他人,没有去争取那个机会,停在了否定自己的点上。现在的每一天,都是可以努力的每一天,如果自己不去尝试,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所以就努力把握现在。